1987 年,日本学者经过对上百种食物的筛选, 首次发现日本传统的大豆发酵食品纳豆中含有溶解血纤维蛋白的成分,并将其命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通过狗的模型试验及健康人群的体内研究,证明其除了具有显著的溶栓作用外,还具有促进静脉内皮细胞产生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能力,从而间接地表现其溶栓活性。与传统的溶栓剂相比,NK具有不易引起出血、无抗原性半衰期长 安全无毒且成本低廉和能口服吸收溶栓等优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溶栓药物[2-3]。
1992 年,Nakamura 等首次克隆了纳豆激酶基因并测定了全基因序列,使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
纳豆激酶活性及产量成为可能[4]。近年来,我国掀起对纳豆激酶的研究和开发热潮,纳豆激酶的药用价值日益突出,通过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纳豆激酶,致使对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表达产物的产量和活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我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豆豉中发现了类似纳豆激酶的高活力的纤溶酶,将其产生菌株鉴定为
枯草芽孢杆菌,并将豆豉纤溶酶基因克隆到了毕赤酵母中[5]。与此同时,韩国也在其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中发现了类似的纤溶酶。近期,陈晔等通过
枯草芽孢杆菌培养,利用(NH4)2SO4沉淀、Sephadex G100 柱层析对该酶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已经分离纯化出了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ZY21)[6]溶栓酶 。
以上研究证明,日本、中国及韩国先后发现的这 3 种纤溶酶应该均由枯草杆菌分泌的,只是菌株不同而已。
上一条:
2014年第十二届(青岛)畜牧业博览会,圆满成功 下一条:
枯草芽孢杆菌在饲料中的应用